明星慈善社

到现在,我还不知道这个社团的来源,只知道它座落在家乡的闹市一角,楼高三层,年龄至少过七十,外形像是精武门那种灰沉沉老式建筑,门前两根大柱上顶着几个铁制大字“明星慈善社”。

自我认识它开始,它就已经是书展的代名词了,总是办了又停,过两三个月,又有一次书展。可能是社团活动早已停办了,只剩下这栋旧楼,楼底大堂宽阔,正好办书展(大堂有四根墨绿色的石柱,左边隔成一间小型办公室,右边是施药处。大堂的尽头则是拥有朱色布幕的传统舞台)。

我的许多许多阅读乐趣,都是从这里开始的。小学时特别空闲,放学后就尽往书展里躲。那个时候也不懂老板是不是介意,把长达一个月的书展当成了图书馆,喜欢看什么书就赖在那里看。站着看,靠着柱看,或是坐在仅有的木椅上看,居然就把一部小说那完了。

很奇怪,当时看了那么多故事,却一直只记得一部<蚁国>,讲述蚂蚁大军入侵整个城市的故事,情节已忘得一干二净。(今天上网搜索肯定了是张君默的作品)。

当时翻版书仍是非常少的,而且全是港台书藉。有将门文物出版丛书、金庸、古龙、亦舒、余过四人夜话、冯嘉、岑凯伦、字典区...其他部分到底还展出什么书,则一点印像也没有了。不过整个书展最令人兴奋的,肯定是卫斯理。我留在那里翻看的时间实在太长,以至今天还忘不了每一本卫斯理的封面,全是实物拍摄的图片,显见心思,有些感觉还很诡异,例如<笔友> (另注:博益出版的袋装书设计,右上角皆有一块约四公分宽的单色方块,也是特色)。

1988年的书展,与现在于KLCC的书市,实在小巫见大巫。有时,当天气炎热的下午,当书展只有我和一两个顾客在打书钉时,整个会场便静得出奇,只有黄色老吊扇在头上有一嗒没一嗒的响着。我当时并没有勇气偷偷走到幽暗的后堂和楼上去探险实在很可惜。除了看见门廊边露出的几个乐团大鼓,就没再看见什么了。听说日据时期,明星楼曾被日军占用,楼上也不知关过了多少华人,有些进出后就没再出来了。正因如此,当时才那么害怕,不过这也才值得去探险吧!

后来,我因为做了一件错事,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敢去明星楼,下回再续。

评论

热门博文